梁平區屏錦鎮萬年社區:用好黨建紅色畫筆 繪就和美鄉村圖景
2024-09-19 22:13:39 來源: 華龍網
華龍網訊(湯莉 通訊員 張曉慶)初秋時節,走進梁平區屏錦鎮萬年社區,一項項產業欣欣向榮,一幢幢房屋錯落有致,一張張笑臉真誠質樸……呈現出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美麗畫卷,這背后是社區黨總支堅持黨建引領,用好黨建紅色畫筆,積極繪就產業經濟興旺、農民生活美好、鄉村治理高效的和美鄉村圖景的具體實踐。
黨建賦能 提升產業多元內生力
這段時間,萬年社區蓮藕種植大戶田光慶忙得不可開交,每天凌晨5點就帶領工人,在其承包的蓮藕基地里采收蓮藕,爭取將一條條肥碩白嫩的蓮藕盡快送入農貿市場,送上消費者的餐桌。
“我在萬年社區種植蓮藕有13年了,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大,蓮藕產量和品質一年比一年好。”據田光慶介紹,萬年社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很適合種蓮藕,明年他還會擴種160余畝。
據悉,蓮藕是單季作物,同一地塊一般只栽種3年,超過年限蓮藕便容易患病,品質差、產量低,但早在多年前,田光慶就和社區其他種植大戶達成了“換地”協議,根本不用愁蓮藕種在哪。
“換地”協議怎么來的?怎么個換法?
萬年社區黨委書記肖志艷介紹,萬年社區是典型的涉農社區,農業耕作面積達3000畝,良好的耕作條件吸引了種植大戶前來開展農業種植,但多數做個一兩年就不做了,問及原因均是:種植的作物不適合連續在同一地塊種植,必須換地,社區不能換地的話,大家只能到別的村(社區)去。
如何留住種植大戶,成了擺在萬年社區“兩委”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萬年社區黨總支多次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種植大戶訴求,并組織種植大戶一起商量解決辦法,多經過多次協商,最終與種植大戶形成了“換地”協議。
在萬年社區,蓮藕地與水稻田互換、西瓜田和水稻田互換,春耕水稻種植大戶與秋季中藥材種植大戶輪作,形成了農業種植良性循環的好局面,解決了種植大戶換地的后顧之憂,有效保障了居民土地流轉基本收益,留住了種植大戶。
建設和美鄉村,基礎在產業、潛力在產業,希望在產業。近年來,萬年社區抓住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強引擎”,把基層黨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以黨建鏈帶動產業鏈,按照示范引領、以點帶面的方式,采取“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幫助居民和村集體持續增收。
黨建聚能 提升組織引領驅動力
秋天的萬年社區,豐收黃中透出彩色的浪漫。院墻上“柿柿如意”的彩繪、圍墻上“農家小筑”的土陶設計……讓人眼前一亮,目之所及皆是一幅幅鄉村美景圖。
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破爛不堪的小鄉村,人居環境、鄉村風貌堪憂。
去年6月,屏錦鎮入選第二批“巴蜀美麗庭院示范片”項目,按照工程實施,將對萬年社區7、8組51棟的農家院落,進行農房品質提升、院落顏值提升、村落價值提升。
這本是件好事,居民卻犯起了難,打起了“退堂鼓”。99.95%的社區居民統一 “戰線”:房子是一輩子的心血,萬一改造不好把房子改壞了怎么辦,怎么也不能拿出來改造。
居民不理解不支持,就要撂挑子當“甩手掌柜”?為了推進項目建設,萬年社區黨員干部多次以入戶走訪、院壩會等形式,對聚落農房、院落情況摸底,了解居民建設美麗庭院的需求和改造意愿,做到戶戶“拍照建檔,意見歸檔”,并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居民代表大會、組長會等,組織發動黨員干部“干在先、做在前”,推動工程建設。
“我來,我是黨員,把我的房子拿來改造當樣板房,改得好與壞我都承擔。”萬年社區7組居民黨員鄒代帶起了頭。
2023年11月,屏錦鎮啟動項目建設,對鄒代懷的房子進行改造,歷時1個月的改造,老房子煥然一新。“以前我們家是彩鋼屋頂,大風吹容易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改造后,換成了傳統的瓦屋頂,牢固又好看,外墻也刷了乳膠漆,還修了大門和蔬菜園,美觀還很實用,像城里的小別墅一樣。”談及改造,鄒代懷打心眼里歡喜。
看到鄒代懷房屋的變化,居民改變了思想,改造意愿強烈。改造期間,社區黨總支還積極動員居民按安居、宜居、樂居三種改造類型分別投資投工投勞,充分激發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主動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公共空間的建設和改造,主動配合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形成了黨員干部及群眾共同參與、共同監督村莊建設的良好局面。
黨建蓄能 提升治理協同凝聚力
“多謝社區干部的關心和幫扶,現在我的身體在慢慢恢復,太感謝你們了!”近日,萬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接到社區居民李學權的一通電話,在120秒的通話時間里,他連著說了5次謝謝。
李學權今年68歲,是社區的特困人員,2021年9月檢查出患有肺部疾病,近年來每逢換季,他都會因肺部疾病進行住院治療,住院期間后發現個人自費部分的醫療費用超過承受范圍,加之意識淡薄,便未按照正常的流程辦理出院,萬年社區了解到情況后,考慮到李學權的特殊情況,便為其墊付了醫藥費,并對他進行了多次勸誡。
“自己真的不該逃避責任,應該承擔錯誤。”事后,李學權后悔地說,以后他一定走正規程序,不給社區添麻煩。
“黨建既能賦能、聚能,也能蓄能,一次小小的幫扶,不僅能切實解決居民的困難,還可以凝聚民心,為基層治理添加動力。”肖志艷說,事情發生后,社區也將此次事件,當成了典型案例,講解給了居民聽,讓居民們引以為戒。
近年來,萬年社區把居民反映的急、難、愁、盼的問題放在第一位,社區干部、網格員形成工作合力,定期開展走訪,重點監測農戶收入支出、“兩不愁三保障”、家庭成員變化、幫扶政策落實以及返貧致貧風險變化等情況,重點關注低保家庭、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大病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失能困難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分層分類開展針對性幫扶,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為更準確及時了解居民訴求,解決居民反映的問題,萬年社區嚴格落實“141”基層智治平臺運行,用心用情解決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25件,累計完成網格事件208件,切實以“微網格”撬動“大治理”,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
責任編輯: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