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深化城鄉融合改革 促進城鄉要素流動
2024-11-06 06:30:33 來源: 巴南日報
臨近立冬,巴南大地上處處呈現一片繁忙熱鬧的景象。智慧生產的農田、忙碌耕作的農人、游人如織的景區……共同構成了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作為重慶中心城區唯一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近年來,巴南區圍繞“人、地、錢”三要素,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改革中破冰前行,促進人才、土地、資源等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在潛移默化中激活巴南這片土地的動力源泉。
聚焦“地” 讓閑置地變成致富地
從外環高速公路巴南惠民收費站下道,左轉沿省道102線行駛不到1公里,就來到一處布局著民宿太空艙、穹頂帳篷等戶外休閑設施、充滿鄉村藝術氣息的時尚院落——611原鄉美村。
這個融合了農文旅以及學習培訓的綜合產業項目,是重慶市城鄉融合改革試點的成果。項目主建筑所在地,是重慶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首批入市的地塊。
2023年7月,這塊位于巴南區惠民街道沙井村、面積21.63畝的土地,作為首單項目正式在重慶市土地交易所掛牌交易,實現了1456萬元的收入,村社和當地村民直接獲得發展資金約600萬元,通過盤活農村閑置土地入市交易,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
摘得該地塊后,611原鄉美村項目業主圍繞“養生文化”這一主題,陸續建設了生態康養綠帶、森林氧吧、養生步道等,下一步還將發掘本地豐富的農耕文化、土窯文化、寫生文化資源,投資1.2億元打造原鄉藝術美村項目,投資2億元建設展覽館、接待中心、藝培中心,力爭將該片區打造成為集康養文化教育、生態旅游、農耕體驗、藝術寫生等為一體的生態文化體驗基地,充分挖掘當地生態文化價值。
該地塊成功上市交易只是全區城鄉融合發展中積極探索“用地”方面工作的一項重要突破。
據區城鄉一體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巴南區在全市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打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通道,探索形成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本管理、收益分配、民主決策等政策體系。
目前,全區已累計交易8宗、67.76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交價款6288.26萬元,帶動產業投資規模近4億元,累計提供就業崗位800個,累計增加工資性收入612萬元。巴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掛牌交易案例也成功入選2023年全國“農地入市”用地主體引導有效類典型示范案例。
聚焦“人” 讓“新農人”走好“興農路”
進入10月,巴南區二圣鎮云林天鄉景區再次迎來了一個絢爛多彩的花季,500余畝格桑花與醉蝶花齊開放,向游客訴說著發生在這里的幸福故事。
曾幾何時,二圣鎮集體村天坪山千畝山地一片荒涼,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村里的人數不足500人……
數年前,浙江人周林筍帶著資金和夢想來到天坪山,以山地花海為主題,投資1.7億元,依托天坪山生態景觀資源,打造萌寵樂園、水上樂園等休閑娛樂區,戶外火鍋、戶外燒烤、餐廳以及農產品交易集市等。目前,景區面積達3800余畝,真正把農業變產業、把山區變景區。每逢節假日,來此賞花度假的游客絡繹不絕,也帶動了周邊農家樂、民宿等發展。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源動力”。為此,巴南區積極打通城鄉人口雙向流動通道,率先在全市制定“城市人才加入鄉村”政策實施方案和工作指南,促成市公安局在人口管理系統中增設“城市人才加入鄉村”申請理由選項。
2023年7月,二圣鎮集體村在全市率先實現“城市人才加入鄉村”落戶,云林天鄉景區總經理周林筍成為落戶的第一人。
周林筍原籍浙江,在重慶打拼多年,對能落戶二圣鎮集體村,他感慨自己找到了“家”。他說:“在外漂泊多年,此次落戶,讓我有了歸屬感,作為集體村人,肩上也多了一份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責任。”
目前,全區已累計實現5名城市人才落戶農村。
此外,巴南區在全市率先放開放寬城鎮落戶限制,在家庭成員投靠落戶、投資創業落戶、人才落戶、購買住房落戶等方面放寬限制,新政策施行落戶共計4292人。
下一步,巴南區將加強政策扶持,完善保障體系,解決“新農人”下鄉的后顧之憂,讓“新農人”不僅眼里有“光”,腳下還有寬敞的“路”。
聚焦 “錢” 讓資源及時變現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要推動“人、地、錢”等要素在城鄉間平等交換和雙向流動。因此,在推進“人”“地”改革后,巴南聚焦“錢”實施產權流轉,讓資源及時變現。
近年來,全區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有償轉讓和退出機制,在全市率先形成落戶農民農村權益自愿有償退出“1+3+1”政策體系,簽訂退出及后續盤活協議,實行“退出—利用”閉環管理。
目前,全區累計完成39戶進城農民農村權益有償退出,補償農民388萬元,帶動社會資本下鄉1.02億元。其中,惠民街道輔仁村權益退出地塊投資4700余萬元建造現代化智能植物工廠,打造全市領先的現代化設施蔬菜基地。
如何讓更多的農村資源有效有序地進行交易?對此,巴南又在全市率先啟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化平臺建設,把林地、農房、涉農知識產權等要素放到平臺上流轉交易,統一交易規則、定價機制、服務標準等,讓閑置資產資源實現價值。
“農村資源經過平臺鑒定‘持證上崗’,讓交易的雙方更有保障,也讓購買方能持證到農業銀行巴南支行申請貸款,讓資源真正流動起來。”區城鄉一體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已累計完成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鑒證179宗、3.36萬畝,變現2.37億元;經營主體持證申請貸款900余萬元,讓社會資本涌進來、活起來。
在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巴南先行先試、積極創造,一項又一項創新舉措落地,一個又一個試驗接續開展,不斷加快農村改革進程,也展現著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記者 方霞
責任編輯: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