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持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024-11-06 11:35:51 來源: 華龍網
華龍網訊(通訊員 楊帆)近年來,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通過實施“非遺+職教”活態傳承實踐新模式,不僅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中大放異彩,更讓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穩步推進,既突出了辦學特色,也加強了人才培養,還助力了地方發展。
“非遺+職教” 突出辦學特色
“在過去,不少家長與學生對職業教育現狀存在擔憂和顧慮,既有不問不聞,也有繞道而行。”秀山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黨委副書記車志明表示,家長學生的層層擔憂顧慮,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師資隊伍、育人方式、職普融通、校企融合、就業銜接等方面。
近年來,秀山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推進“三教改革”,全面推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圍繞“秀山花燈”“龍鳳花燭”深入實施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培育工程,成立了教育教學督導小組,建立“秀山花燈”“龍鳳花燭”“苗繡”等非遺技藝“傳承+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并通過成立大師工作坊、藝體社團,出版《秀山花燈簡易讀本》《秀山花燈服飾燈飾樂器集》《龍鳳花燭傳統手工藝制作》《苗繡實訓教程》等教材,培育非遺傳承人,建設非遺文創基地等舉措,進一步突出辦學特色,不斷打消家長學生顧慮。
“秀山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是一所值得信賴的學校,很有特色!”黃永長是2024級綜合9班黃藝的家長,通過學生的成長表現以及自己到校體驗觀摩座談,他對學校的基礎設施、師資隊伍、育人方式、職普融通、校企融合、就業銜接等方面工作表示支持認可。
“非遺+職教” 加強人才培養
“具體教學方面,我們搭建了‘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學生綜合能力實踐的三環雙聯動教學平臺。”秀山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副校長鄧叢蓉說,通過搭建平臺,實現了師生同成長、共進步、創佳績的良好局面,讓“非遺+職教”活態傳承實踐得到生動呈現。
目前,秀山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已成立7個大師工作坊和32個藝體社團,實施非遺通識培訓13700余人次,累計培養非遺傳承人700余人,先后榮獲重慶市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等多項榮譽表彰,申報的《實施“秀山花燈”育人創新實踐項目研究助推精準扶貧》《“非遺+鄉村振興”探索與實踐》等課題案例已入選為市級、國家優秀課題典型案例。同時,依托非遺文創街,該校還面向社會公眾,廣泛開展非遺公眾開放日活動,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
“非遺+職教” 助力地方發展
在過去,秀山官莊街道柏香村大量土地處于撂荒狀態,部分村民雖發展有農作物、果蔬、家禽等產業,但因技術、產量、銷路、基礎設施等多方因素制約,增產增收難以得到保障。
為此,柏香村除大力發展茶產業外,還相繼實施了民居民宿改造、人居環境改造、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非遺展館建設等“炊煙柏香”民族民宿綜合體項目,并通過“校村合作”“村企合作”“共建共治共享”等方式,進一步促進村民增收。
“今年國慶假期期間,不少游客除了在這里吃到了正宗的秀山美食,品嘗到了正宗的秀山毛尖,還體驗到了非遺苗繡、非遺陶藝、非遺花燭等相關文化,現場也購買了不少非遺相關的文創產品。”柏香村黨支部書記趙通勛說。
在助推鄉村振興工作中,秀山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通過實施“校村合作”“校企合作”“校校聯動”等模式,廣泛開展非遺賦能鄉村振興活動,建設鄉村非遺展館等系列舉措,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向基層延伸、向市場靠攏。目前,除柏香村外,該校還先后與秀山微電影城、川河蓋、邊城洪安、妙泉鎮等地建立了合作關系。
“通過‘非遺+職教’發展思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中大放異彩,更讓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穩步推進。”鄧叢蓉說,接下來,學校將會緊扣教育強縣建設目標任務,緊扣職業教育改革實施重點,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深入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堅持為教育事業增光添彩,堅持為經濟社會發展聚力賦能。
責任編輯: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