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圓桌會議”進鄉村 共商發展“新良方”
2024-11-25 06:30:11 來源: 萬州時報
“建議將古紅桔作為產業支柱,深化紅桔產品加工,延伸產業鏈。”日前,萬州區政協“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委員工作室委員和“渝事好商量”鄉鎮片區第一組的委員們一道,走進大周鎮開展“渝事好商量”基層協商活動,和基層群眾代表、有關部門代表圍坐在一起,圍繞如何用數字科技賦能柑橘產業發展,提升柑橘產品品質、延伸產業鏈條、擴寬富民強村新路徑,共商發展新“新良方”。
位于長江邊的大周鎮是古紅桔大鎮,種植歷史悠久,轄區內5個村栽植紅桔11000畝,年銷售紅桔1.5萬噸,年銷售額2284.8萬元。但果園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銷售渠道、價格單一,缺乏柑橘深加工產業等短板嚴重制約了柑橘產業的發展,削弱了果農的積極性。
老百姓的痛點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作為委員工作室牽頭人的政協委員張磊了解果農們的這一訴求后,便提出《數字科技賦能柑橘產業發展》這一議題,邀請“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委員工作室成員、萬州區政協“渝事好商量”鄉鎮片區第一組委員,以及大周鎮基層組織、企業代表,區農業農村委、區商務委、區供銷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前來一同謀“良方”。
“我們村發展的探戈柑橘在春暖花開的時候上市,那時候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時節,希望搞點采摘節這類的節慶活動,擴大知名度。”大周鎮莫家村黨支部書記宋揚第一個發言,他的話讓在場各位委員和群眾代表得到了更多的啟發,討論聲此起彼伏。
萬州區政協委員羅瓊認為,隨著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很多地方農忙季節缺人手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務農勞動力老齡化越來越明顯、農戶兼業化副業化越來越普遍,“誰來種地”“地怎么種”,成為基層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難題。比如柑橘采摘的時候,果園需要大量人工,而農戶自己家的柑橘也要采摘,根本就找不到人務工。她建議,圍繞農作物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階段,建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出農業托管服務,形成區域化完整產業鏈條,提高產品質量增產增收。
說到農村勞動力問題,政協委員袁安平接過話茬:“當下,應充分發揮院校的主渠道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和社會培訓的輔助作用,創新方式,探索‘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大力培育技能型人才,共同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實現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與產業融合,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委員們還從提升果園基礎設施、持續打造具有萬州辨識度的爆款產品、做深精加工延長產業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為柑橘產業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
經過討論協商,與會各方達成共識:將用好巴山渝水的寶貴自然條件,充分挖掘“土”的資源,放大“特”的優勢,以創新驅動為導向,以技術突破為核心,從選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促加工、抓融合、強數字六個方面一體化推動古紅桔、玫瑰香橙等萬州柑橘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真正讓小柑橘成為老百姓致富的“金果果”。
最后,區政協農業農村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建設“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委員工作室,強化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工作,像“三農知音”一樣職責清晰、扎根基層,政協委員得以有組織、常態化走向基層一線、走近界別群眾,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優勢履職為民,讓政協服務群眾可感可知。
記者 應鳳林
責任編輯: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