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是雙福工業園的“制勝法寶”
2024-12-05 17:03:06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夏國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勝法寶”。
作為江津科技創新的主陣地,雙福工業園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培育創新主體,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讓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強引擎,持續為江津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貢獻新力量。
今年前10月,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實現產值163.2億元,同比增長11.8%;規上數字經濟制造業企業實現產值78.8億元,同比增長17.2%……各項數據高增長背后離不開科技創新這一“制勝法寶”的賦能。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雙福工業園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評審148家,已有科技型企業650家,截至目前,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達9.24億元,同比增長13.2%……
開辟嶄新“賽道” 打造科技“強力引擎”
日前,2024重慶企業100強榜單出爐,位于雙福工業園的企業重慶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通集團”)上榜2024重慶企業100強榜單和2024重慶制造業企業100強榜單。
重慶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集合汽柴油動力及終端、摩托車、儲能電源、汽車零部件、金融服務等產業的多元化集團公司。現擁有員工超4000人,業務遍布全球80多個國家及地區。
“近年來,公司大力支持科技創新與產品研發,實現了產值的快速增長。”潤通集團負責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總產值約24億元,銷量同比增長超15%,其“拳頭”產品,雙燃料發電機更是年銷量超過20萬臺,產品90%銷往海外。
潤通集團的飛速發展只是雙福工業園狠抓企業科技創新,培育發展創新“主力軍”的縮影。近年來,雙福工業園始終將創新主體培育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龍頭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鏈條,為科技企業成長壯大培植了陽光雨露和肥沃土壤。
“一方面我們鼓勵本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向高端進軍,增強產業鏈韌性;另一方面緊盯國內行業知名企業,引進一批具有帶動強、投資大、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建強產業生態鏈。”雙福工業園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園區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先進材料、智能裝備等細分領域持續引育優質項目。今年8月,在江津區2024年第三次招商引資集中簽約活動中,總投資40億元,9個項目落戶雙福;前10月,共引進項目52個,重大項目5個,其中諾比侃項目成功打榜2024年重慶市第二季度未來產業招商項目十強榜的第二名。
培育創新主體,引進重大項目,暢通創新循環,雙福工業園正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數據顯示,雙福工業園已有148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3家“專精特新”企業。
深化融合向“新” 助力成果落地生“金”
科技成果轉化是推動創新發展的關鍵環節。如何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重慶嘉利建橋燈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利建橋”)給出了答案。
“近年來,我們已累計投入1.5億元用于生產車間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在LED車燈總成生產數字化車間,投資1.3億元購置自動化設備,建成5條自動化生產線,實現生產流程的優化升級。”嘉利建橋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數字化車間對自動化和信息化進行了深度融合,引進了國內外先進設備系統,以“數智”賦能,滿足企業多樣化、柔性化生產需求,實現產品全流程管控、全方面監測。
付出就有回報,嘉利建橋數字化車間建成后,通過智能排程和資源分配系統最大程度實現降本增效,產品合格率從97.33%提升至99.43%,生產效率提高了22.5%……嘉利建橋的變化只是雙福工業園狠抓企業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個例,在雙福工業園的企業工廠中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
龍煜銅管致力于制冷及換熱用精密銅管的研發,其產品主要供應格力、美的等國內知名品牌,西南市場占有率超45%;渝豐科技研發“會說話”的網絡神經電纜,產品銷售覆蓋中東、東南亞的10多個國家和地區;潤通科技自主研發的雙燃料發電機,采用天然氣和柴油作為能源發電,有害物質和碳排放相較于傳統發電機降低20%......
如今的雙福工業園,擁有26個數字化車間,4個智慧工廠,企業鉚足干勁,苦練內功,把科技創新的累累碩果,轉化成了企業發展的不竭“源動力”,也為高質量發展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
積蓄人才“活水” 承載平臺發展“巨輪”
人才是科技的源頭“活水”,也是創新驅動的首要資源和引擎。
重慶標能瑞源儲能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重慶標能”)于2020年入駐雙福,是一家集儲能及動力電池系統研發、生產、應用、回收及梯次利用為一體的新能源企業。
“近年來,我們先后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重慶市創新創業團隊’‘重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殊榮,這離不開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重慶標能負責人表示,公司注重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研發人員占比超過50%,累計申請專利及相關知識產權80余件,獲證書50余件,實現了知識產權的成果轉化并取得突出效益,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先后與中北大學、重慶大學等深入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
“像重慶標能這樣注重科技人才培育的企業我們園區還有很多。”雙福工業園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雙福工業園將“產學研”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舉措,充分借助高校人才資源和企業科技創新力量為高質量發展提質賦能。
不僅如此,雙福工業園還借助“金鳳凰”“津鷹計劃”等人才政策,聚焦大數據、物聯網、無人機等人才緊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先后招引了4個院士專家團隊,3個博士后工作站,100余名國內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抓好創新人才支持,深化科技交流合作,讓創新的活力得到全面迸發。
責任編輯:劉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