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藝演出市場持續繁榮 文化大餐滋養重慶市民生活
2025-01-05 06:57:00 來源: 重慶日報
“專門請假來重慶看脫口秀,順便再看一場‘舞劇天花板’。”2024年12月29日晚,施光南大劇院,潘濤拖著行李箱匆匆進入檢票口。在大廳里,他和友人商量著行程安排,準備看完1月3日上演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后,再返程甘肅。當晚,一場脫口秀演出在這里進行,全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熱鬧的觀演場景,也發生在重慶大劇院和國泰藝術中心。12月24日,重慶大劇院上演保加利亞瓦爾納國家歌劇院樂團維也納歌唱家新年音樂會;12月26日,國泰藝術中心上演意大利里米尼樂團2025歌劇之夜新年音樂會。兩場演出同樣火爆,觀眾在品味藝術魅力中迎接新年。
2024年,重慶文藝演出市場持續繁榮。記者梳理發現,重慶大劇院全年演出600場,超過50萬人次觀演;施光南大劇院等7個劇場,共舉辦2560場次演出;國泰藝術中心為市民帶來近300場演出活動。
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演出,豐富了市民精神生活,也為城市增添了文化熱度,形成強大的“文化磁吸力”,進一步激發了文旅、交通、餐飲等消費潛力。
引進來
高雅藝術與流行文化為市民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交響音樂會,旋律時而激昂澎湃、時而輕柔婉轉,讓市民領略古典音樂的魅力;芭蕾舞劇演出,舞者以輕盈舞姿講述動人故事,讓觀眾沉浸于高雅藝術殿堂;巡回演唱會,歌手與粉絲互動,熱情點燃城市夜晚;脫口秀表演幽默風趣,市民在放聲大笑中釋放壓力……高雅藝術與流行文化,為市民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7月13日—15日,民族舞劇《紅樓夢》首度來渝,在施光南大劇院連演4場。“之前西安、成都等場次的票我都沒搶到,終于在重慶如愿看到了這部劇。”“一直關注國產舞劇,能搶到票真幸運。”“無論表演還是燈光、舞美,都太值得搶票來看,果然是我的‘夢中情劇’。”觀眾們口中的一個個“搶”字,道出這部劇受歡迎的程度,開票當日僅用時3分鐘,5000多張票就售罄。
法語原版音樂劇《搖滾莫扎特》來渝演出時,同樣一票難求。該劇于10月17日—20日在重慶大劇院連演5場,創造了重慶大劇院國際音樂劇項目的銷售紀錄。演出前一天的見面會上,主創們與近200名觀眾互動時,忍不住連唱6首歌曲回饋市民的熱情。
11月底,國泰藝術中心首次舉辦芭蕾藝術周。6部經典芭蕾舞劇連演,讓市民感受不同國度的藝術之美。
“去年一整年,看了《驚夢》《只此青綠》《日出》《陳三兩》等劇目,臨近年終還聽了一場新年交響音樂會。”市民范卿表示,如今重慶演出的劇目更加多元化,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段觀眾的文化需求,讓市民的閑暇時光多了不少文化味兒。
走出去
傳統藝術在傳承創新中煥發生機
本土傳統藝術也在傳承創新中煥發生機。
川劇走出重慶,走到廈門、寧波、上海、合肥、南京,這張極具重慶辨識度的文化名片傳播得更廣;京劇融入現代元素,以天地為帷幕、山水為舞臺,與觀眾零距離互動,在傳承創新中“活起來”;雜技魔術表演從傳統文化中取材,引發市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熱愛……一部部“渝字號”舞臺文藝精品,不僅讓重慶市民大飽眼福,也讓各地觀眾成為粉絲。
2024年,重慶大劇院原創品牌江畔音樂會再次“上新”,傳統戲曲登上了舞臺。4月到5月,在兩江交匯處,兩場“國粹之美”·渝夜京韻江畔音樂會接連上演。
作為忠實的戲曲粉絲,市民陳欣一場不落,“吹著江風,感受著傳統國粹的魅力,眼前是現代化大都市的璀璨霓虹。這一刻,傳統文化與繁華城市交相輝映,令人沉醉。”
1月2日上午,重慶雜技藝術團演員焦露蓉正在排練廳練習空手出花,1月中下旬,她將攜魔術《天女散花》前往河南周口,參加2025中國雜技大聯歡的錄制。
2024年6月,《天女散花》摘得第十二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魔術·滑稽比賽最高獎——“金菊獎”金獎。該魔術節目相繼在沈陽、武漢、北京等地上演,廣受好評。
“與傳統魔術表演不同,《天女散花》更多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賦予魔術表演中的漂浮、消失、轉移等技巧以情感,多了幾分文化自信。”焦露蓉說,這也許是《天女散花》獲得贊譽的重要原因。
而在重慶,不斷突破、不斷走出去的文藝精品還有很多。去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由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三度梅”藝術家沈鐵梅領銜主演的《江姐》,首次造訪閩、浙、滬、皖、蘇五省市。行程歷時20多天,輾轉3300多公里,累計演出10場,所到之處收獲了無數專業人士和觀眾的贊賞。
沉下心
劇院探索多元路徑豐富演藝生態
演藝市場蓬勃發展,劇院作為核心陣地也積極探索多元路徑,豐富演藝生態。
“2024年,觀演需求疊加了出行和旅游需求,演出消費與其他品類消費相結合,演出市場呈現上升態勢。”在重慶演藝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看來,去年重慶演出市場呈現出幾個特點。具體來說,演出產品供給層次豐富、形式多樣;劇場、演藝新空間、戶外演藝等多品類聯動,豐富了夜間消費場景;尤其是大型演唱會,深度激活各地文旅資源,持續發揮跨城帶動效應。
“我們引進劇目時,首先考慮的是項目的藝術品質,除了具有成熟商業價值的《紅樓夢》《只此青綠》以外,也挖掘《平如美棠》等具有原著基礎、有潛力的市場新作。”該負責人介紹,對于爆款劇目一般會提前一年對接溝通,比如為了讓重慶觀眾能看上《紅樓夢》,施光南大劇院還做了舞臺改造。
“考慮到觀眾群體結構發生變化,欣賞喜好也有所改變,從2023年起我們開始了一些新的嘗試。”重慶大劇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重慶觀眾已經非常成熟,有自己的藝術喜好,也具備一定的鑒賞力,引進更多、更好、更新的演出項目組成藝術的饕餮大餐,讓觀眾各取所需,成為劇院的核心追求。
據介紹,過去一年,重慶大劇院進行了諸多嘗試,比如持續堅持市民開放日、打開藝術之門等普及活動;在演出候場期間增加了趣味游戲活動“交友局”;為趕著看劇來不及就餐的觀眾免費準備“能量包”等。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雙雙
責任編輯:張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