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石頭上的巴蜀故事 “貞石千秋——巴蜀碑銘展”開展
2025-01-21 14:57:38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wǎng)
第1眼TV-華龍網(wǎng)訊(曹妤)石頭,是人類歷史古老而永恒的載體。1月21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2025開年大展“貞石千秋——巴蜀碑銘展”開展,為觀眾們帶來一場看點滿滿的巴蜀文化盛宴。
本次展覽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聯(lián)合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等川渝地區(qū)二十余家文博單位共同策劃,即日起至5月30日,共將展出文物展品230余件/套,集結(jié)參展各單位所藏傳世碑銘及拓片精品,并加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fā)現(xiàn)的重要石刻。
參展碑銘鐫刻時間上迄東漢、下至民國,內(nèi)容涵蓋巴蜀地區(qū)的政治、文化、地理、風(fēng)俗、民生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xiàn)川渝兩地兩千年來的歷史風(fēng)貌,為觀眾們講述石頭上的巴蜀故事。
大唐長孫無忌墓志1997年出土于重慶彭水漢葭鎮(zhèn),碑面正書陰刻“大唐顯慶五年歲次庚申七月□子朔十日巳酉故長孫無忌墓志”。目前由彭水縣文管所藏,此次為墓志出土后的首次公開展出。
長孫無忌,唐太宗時宰相,長孫皇后之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曾為大唐的建立和繁榮立下過汗馬功勞。唐太宗去世后,長孫無忌因被誣謀反,流放至黔州(今重慶彭水)時,被逼自縊身亡。這方寫有“大唐長孫無忌”字樣墓志的發(fā)現(xiàn),證明彭水縣東門坡就是長孫無忌最初的埋骨之地,寥寥26字的書銘,是大唐一代名相最終的歸宿。
東晉枳楊府君神道石柱,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刻,清末出土于四川巴縣。柱額上刻7行共43字隸書,“晉故巴郡察孝騎都尉枳楊府君之神道。君諱陽,字世明,涪陵太守之曾孫。隆安三年歲在己亥十月十一日立。”
文字記錄了墓主人的姓名和身份。書法極為優(yōu)美,康有為贊其“體出《谷朗》,豐茂渾重”,堪稱“晉碑妙品”。此次展出,是枳楊府君神道石柱離開巴渝后首次回到故鄉(xiāng)重慶展出,意義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穿插漢闕拼圖、石桅祈福等互動設(shè)計,為觀眾提供更多深入了解文物、與文物親密接觸的體驗。
責(zé)任編輯: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