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會熱點 傳遞百姓心聲——“代表通道”上的民生牽掛
2025-01-22 06:34:59 來源: 重慶日報
1月21日,市六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來自教育、科技、法律、社區、職業技術、健康養老領域的6位市人大代表與媒體記者“面對面”,深情講述各自的履職故事。
他們中有的關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健康幸福,有的沉下心刻苦鉆研、攻堅克難,有的為服務基層默默耕耘……他們認真履職盡責,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正能量,也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征程上一束束熠熠生輝的光芒。
關注“一老一小”
讓孩子自信成長、老人老有所依
“一老一小”,是牽動每個家庭的關鍵小事,又是關乎百姓福祉的民生大事。
“代表通道”上,市人大代表、巴蜀小學黨委書記馬宏和市人大代表、學平大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學平,圍繞社會關切的 “一老一小”問題分享了他們的見解。
如今,教育內卷成為很多孩子、家長共同面臨的難題。馬宏認為,隨著時代發展,教育不再局限于統一性和單純的知識傳授,應遵循教育本質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個性化教育有助于改善當下困境。
馬宏說:“教育孩子是個慢活兒,成長需要過程。歸結起來,要堅定該做什么,而不是盲目從眾跟風,要有勇氣讓孩子做好自己。”在她看來,巴蜀小學秉持“教育是做的哲學”這一理念,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家長安靜務實地陪著孩子成長。一方面,要盡可能為孩子的童年創造飽滿的生活體驗感,支持孩子找到內心“熱愛”,這是能讓他們在特定領域“走得遠”的內驅動力;另一方面,盡可能給孩子傳遞松弛感,努力培養他們“挑戰式運動”和“全學科閱讀”兩大習慣,強健身體、豐盈精神,激發孩子“走得遠”的創新活力。
她說,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自由自在的兒童成長環境、個性化教育,才是從根本上走出內卷、焦慮、迷茫等困境的法寶。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到來,如何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是當今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上世紀80年代初,彭學平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做護士時,見過很多因病失能的老年人。“對他們來說,洗澡都是奢望。”當時她就立下志向,要讓老年人過上有尊嚴的晚年生活。此后,她深耕大健康產業30多年,始終初心不改。
彭學平多次深入區縣、社區、機構調研養老問題,提出關于解決失能、半失能老人洗澡難題的建議。在該建議推動下,截至2024年,重慶市慈善聯合總會10輛助浴快車開進27個區縣的300多個街道、社區,累計開展1500余場次助浴服務活動,為失能、半失能、高齡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公益助浴服務10萬人次。
“我身邊有位同事,兩口子都已年過花甲,為了照顧九十高齡的母親,他們多年來疲憊不堪。他們告訴我,好的養老機構人滿為患、價格高,便宜的機構服務又欠佳,他們只能克服困難自己照顧老人。”彭學平說,為了解決這些現實問題,我市開始探索建立嵌入式養老體系,引入社會機構發展社區嵌入式居家養老服務,推動“機構-社區-居家”三級聯動,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到中醫、康復、護理等多元化服務,實現“不離家、不離親”居家養老。
2024年,市人大社會委經過大量走訪調研、多輪專家評審,完成了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題調研,將《重慶市養老服務條例(制定)》納入立法預備項目。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的發展前景一定會越來越好,重慶養老服務體系一定會更加完善,讓老年人都能過上有品質、有尊嚴的晚年生活。”彭學平說。
堅持問計于民
反映群眾訴求,解決急難愁盼
“搭著這輛‘立法直通車’,我真正感受到,立法征詢真是在傾聽每一個群體的聲音,最大限度地把基層民眾的呼聲傳遞到國家立法的最終端。”在“代表通道”上,市人大代表、重慶三智律師事務所主任趙樹乾的話擲地有聲。
趙樹乾口中的“立法直通車”,就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設立在我市的基層立法聯系點。身為律師的他,還有一個身份:立法信息采集員。
“征詢立法建議實實在在。”2023年5月,一場面向中學生的立法意見征詢座談會在南開中學召開,趙樹乾現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立法征詢。幾名中學生結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家校共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等12條立法意見建議。經過基層立法聯系點歸納整理后,第二天,這些意見建議就“直達”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為立法中的重要參考。
對于南開中學師生來說,立法意見征詢座談會就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讓大家真切感受到開門立法匯民聲、全過程人民民主就在身邊。“基層立法聯系點+思政教育”的協同工作模式,讓立法走近更多青少年。
2024年4月,設在石井坡街道中心灣社區的基層立法聯系點聯合璧山中學,開展了一場名為“民主立法——行走的思政課”活動,20名高一學生通過實地參訪,學習撰寫立法建議。8月底,在《重慶市法律援助條例(修訂草案)》立法征詢過程中,該中學18名學生提交的11條立法建議被市人大常委會采納。“立法并不陌生遙遠,我們大家都可以參與。”參與立法的中學生難掩激動,趙樹乾也跟著一塊兒高興。
2024年,市人大常委會新增基層立法聯系點29個,首次實現區縣全覆蓋。趙樹乾感慨,基層立法聯系點從無到有、再到枝繁葉茂的發展歷程,始終遵循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承載著立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使命任務,充分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獨特魅力。
“時隔15年,我們社區的老婆婆坐著加裝的電梯,實現了‘下樓看看’的愿望。”市人大代表、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伍成莉講起身邊一個小故事。
“兩位老人住在8樓,15年前老婆婆生病后行動不便,從此幾乎再未下過樓。”她說,兩位老人居住的樓房沒有電梯,2024年初有居民發起安裝電梯的提議,老爺爺就和社區工作者一起,用自家的親身經歷說服鄰居們簽字同意,最終電梯成功安裝并于8月正式運行,“婆婆下樓那天,兩位老人高興得眼里噙著淚花。”
民主村是重慶建設廠三大家屬區之一,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取名“民主”,寓意“人民當家作主”。伍成莉說,70多年來,民主村一直傳承著“民主”的深意。
今年元旦,民主村城市更新二期項目“交卷”,標志著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全面收官。回首三年來的更新之路,民主村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開院壩會、樓棟會,入戶走訪……“更新過程也是民意匯集過程。”她透露,熱門打卡點“一號信箱”形象墻、建設渠等,都是在收集居民和各方建議后納入更新設計方案的。
她說,更新過程中大家逐漸總結經驗,形成了“五議聚民意”工作方法;設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基層立法聯系點,成為群眾聯系人大代表、反映訴求的重要渠道;一大批急難愁盼之事得到解決,讓民主村得到居民和社會各界的更多認同。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要維護好全新的民主村,我們還面臨著很多挑戰。”伍成莉說,唯有俯下身傾聽每個人的心聲,才能為治理注入溫度,真正碰撞出社區發展的“最優解”,才能守護好社區群眾“穩穩的幸福”。“探索基層民主路徑,答好‘民生為大’這張試卷,民主村還將持續探索。”她說。
發力自主創新
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成功不止一條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不是只有上好高中、考理想大學才是唯一出路。選擇職業教育,扎實掌握專業技能,也能走出光明大道。”市人大代表、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實訓指導教師高廉政分享了自己的求學擇業經歷,以及個人和團隊通過自主創新解決一個個技術難題的故事。
“當初,我頂著周圍人不理解的目光,選擇報考職業技術學校。”高廉政說,進校后,他通過深入鉆研知識與技術要領,在國內多個技能比賽中獲獎,畢業后進入一家央企工作,完成了重要工程中12項新產品的程序編制與現場加工調試,還參與了國內首臺清潔能源系統新產品項目開發技術攻關,填補了國內船用清潔能源動力系統的空白,為提升企業質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3年,高廉政響應國家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號召回到校園,成為一名高校教師,專業從事職業教育工作。教學過程中,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專業技能,指導學生在各類技能競賽中取得佳績,不少畢業生進入企業后迅速成長為骨干力量。
他還深入企業開展專業技能培訓,許多在崗學員在國家級、市級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其中一位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被企業認定為“技能帶頭人”,成為行業優秀典范。“未來,我將積極為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出謀劃策,為技能人才發展發聲,支持他們憑借才能與奮斗書寫輝煌的人生。”高廉政說。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自主創新攻堅克難,對科技企業來說尤為重要。
市人大代表、重慶天箭慣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圖分享了一個“啃下硬骨頭”的故事:一無人機企業因為缺少關鍵芯片導致生產停擺。然而,要攻堅克難,僅靠一家企業的力量遠遠不夠,需要先進理論和關鍵設備。
“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我們聯合重慶大學,借助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的設備,完成了這個關鍵傳感器芯片的國產化。”許圖介紹,現在這家無人機企業不僅恢復了生產,還擴充了一條產線,產值翻番,企業員工的收入也提高了,“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能堅定不移地進行自主創新,推進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才能保證產業的安全。”
許圖說,科技成果不能只停留在紙面上,要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新的產值、新的就業。科技型企業應當發揮平臺優勢,推動市場、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我們科技工作者也是大有作為的。”他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感器技術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他和團隊將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更多科技成果產業化,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張珺 朱婷 何春陽
責任編輯:鄧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