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查: “美人制造”中,他們扮演了什么角色
2025-01-22 09:41:11 來源: 潮新聞
潮新聞 記者 俞可薇 通訊員 劉劍
“2萬的鼻子÷36期=18元/天,8萬的胸÷36期=74元/天,支持0首付分期,變美投資一下自己。”
半夜23時,“王哥”開始在朋友圈“營業”。
“王哥”是一名醫美咨詢師。一般,醫美咨詢師被定義為于美容整形機構中從事咨詢工作的、在整形醫生和求美者之間架起溝通橋梁的從業者。同樣,在國內醫療美容機構人員組成中,醫美咨詢師是非常重要也是較為缺乏專業訓練的人員。
杭州市民周女士不久前就在醫美咨詢師和醫療美容機構的設計下,陷入一場“拼房殺豬盤”騙局,被誘騙消費6萬元。最終,在警方協調下,對方答應退還5.7萬元。
“拼房殺豬盤”是什么?醫美咨詢師又扮演了什么角色?自2024年6月認識“王哥”后,記者開始了長達半年的臥底,探尋騙局背后的真相。
潛伏“入局”
搭上“王哥”并非易事。
經朋友介紹,記者借口“想成為醫美咨詢師”,加上了醫美咨詢師“小振”的微信。兩周后,他推薦了“季姐”,“你去找她,看她缺不缺人。”
在一家美容機構會見室,記者見到了“季姐”。“現在的美容機構,都得靠醫美咨詢師及其下線把人吸引來,你想做這行算你聰明!”“季姐”說,做得好的醫美咨詢師年薪有200萬元。她指了指剛進門的“王哥”,“他一個月光注射都能做三四十萬元。”見記者一臉驚訝,“王哥”遞上了“邀請函”:“來感受下我們的年會,你就明白了。”
此后,記者趕到江蘇無錫與“王哥”會合。他帶著記者等人走進一家酒店的會議廳,可容納600人的大廳坐得滿滿當當。
所謂的“年會”,更像是一場大型洗腦會。一名打扮時髦的阿姨上臺發言:“大家看我是不是只有50多歲,其實我已經74歲了。因為帶客戶做項目時,我自己也能免費做。你們猜我今年賺了多少?200多萬!”大廳氣氛瞬間達到高潮,許多人瘋狂鼓掌。
年會結束后,記者被拉進一個“玲姐團隊財富交流群”,開始“學徒”生涯。這個群里,“玲姐”是銷售總監,醫美咨詢師“王哥”是她的下家,而記者和另外幾名美容院的工作人員則是“王哥”的下家。
造夢還是圈錢
大部分醫美咨詢師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在美容醫院當銷售顧問獲取固定工資,一是在企業官網、小程序、群聊等私域空間自行開拓客戶,與不同機構合作收取提成。
“小振”幾乎每晚泡在酒吧,“里面很多客人都是我的潛在客戶。”
更多醫美咨詢師則“駐扎”在社交平臺上,通過分享醫美知識,吸引潛在客戶。
渠道不一樣,話術卻大同小異。“我們制造需求,挖掘女性臉上的問題進行推銷,再制定醫美手術建議方案,最后到合作的醫院開單繳費,安排手術。”“小振”說,他們的工資體系都是統一的:按顧客消費金額分提成。“玲姐”之類的銷售總監拿40%,美容醫院拿40%,下游店家美容院、美甲店等拿10%,醫美咨詢師拿10%以及固定工資。
為賺更多錢,醫美咨詢師費盡心思和美容醫院談判,以客源為籌碼獲取更高返點,而客戶的健康卻極少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像玻尿酸打進人體是不能被百分百吸收的,時間一長皮膚就垮了。”醫美咨詢師“年年”告訴記者,即便如此,她仍會推薦客戶打玻尿酸,因為成交率高。
鼓動顧客就像“造夢”。“年年”他們傾聽客戶的故事,同情她們的遭遇并將原因歸結為“不夠美”。如果客戶因金額過高猶豫不決,他們便苦口婆心地勸:“先刷信用卡,美麗不能等。”為了讓顧客更快付錢,一些美容醫院還與金融機構合作,設立專門辦公室供金融機構處理貸款事宜,提高完單率。杭州市富陽區一家足浴店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身邊就有人因貸款整形而背上債務。
“透支錢財做醫美,說明她們有需求,不在我這里做也會去別的地方做,我為什么不賺這個錢?”“年年”淡然地說。
網中魚變織網人
“玲姐團隊財富交流群”定期開課,在其教學課件里,記者知道了“拼房殺豬盤”的真相——美容院與醫療美容機構合謀,以安排“托”與顧客拼一間房間的形式,設計劇本誘騙顧客到醫療美容機構消費。
“客戶在一個房間做護膚項目時,美容院的工作人員會詢問是否接受拼房。一旦客戶同意,美容院提前安排的‘托’——一名漂亮女人就登場了,一場‘圍獵’也開始了。”課件里說,其間漂亮女人會出門,工作人員假裝竊竊私語,以“她怎么變漂亮了”“她做了什么項目”等話語吸引客戶。等漂亮女人進來,工作人員再假裝詢問,漂亮女人則介紹醫美項目情況,工作人員會“恰到好處”地表達需求,并游說客戶一起做。如果客戶有意向,工作人員就催促客戶一起轉錢并約好做醫美的時間。
“玲姐”承諾,“托”轉過去的錢事后都會返還,客戶成單還能收到返利,每次有客戶交錢,群里就有人發“喜訊”。記者待在群里的一個多月里,就看到群里共成交了三單,每單10萬元。
“拼房殺豬盤”手段并不高級,可為何還有人深陷其中?跟著醫美咨詢師頻繁進出醫療美容機構期間,記者試圖找尋答案。
每天,部分機構的手術一臺接一臺。躺在冰冷手術臺上的女生,都在醫美咨詢師的口中,得到過屬于自己的“美夢”,或許是合照中不再黯淡的存在,或許是情感中的優勢地位。然而,手術結束后,她們更多面臨的是無止境的修復。
今年35歲的“玉清”剛做完第8次修復手術。她給記者看了原先的照片,眼睛很大,鼻梁高挺。“還不夠漂亮嗎?”記者很疑惑。
“不夠。”她直視記者說,“經歷了一段失敗的感情后,我陷入了自我懷疑,一定是我還不夠漂亮。”在醫美咨詢師介紹下,她選擇整形,卻因為手術不成功開始修復鼻子,前后花費數十萬元,鼻子卻越來越假,皮膚組織還受到了傷害。
可“玉清”仍深陷修復之路,甚至為了有更多錢進行修復,成為醫美咨詢師的新下線,“介紹別人做3萬元的鼻子,我能拿回扣三四千元。”
“美夢”背后,傷害不容小覷。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孫燚看來,一些醫美機構缺乏相關技術,為了完成經濟指標加大藥物劑量,導致不當后果,“我們接診的患者中,有一半是來做修復手術的。”而消費者不顧一切投身醫美,與營銷手段不無關系。
這兩天,“小振”又發出招聘啟事,還勸說記者要把握機會。可記者的腦海里,卻只有“玉清”坐在對面,堅定地說:“不夠。”
責任編輯:杜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