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2025-01-23 06:30:01 來源: 看豐都
近年來,豐都縣十直鎮開花寺村高標準建設和美鄉村,以環境夯“基”,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提質增色,實現鄉村的美麗蛻變;以產業為“筆”,凝心聚力發展特色鄉村產業,壯大鄉村集體經濟;以民生為“墨”,著力探索文化惠民的新途徑、新方式,打造宜游、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我們村轄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92戶1570余人,主要產業有榨菜、紅心柚等。”開花寺村綜合專干付秀娟說。
辣椒“種”出紅火日子
2023年,開花寺村引進重慶川天龍府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通過流轉土地的方式在村里規模種植辣椒。
基地負責人陳偉介紹,他們種植的辣椒品種為二荊條和小米辣,其中,二荊條主要用于制作剁椒、燒椒和泡椒等調料,小米辣主要用于制作泡椒及類似的產品。
“2023年,公司在村里栽種了500畝辣椒,每畝采摘鮮椒1000公斤左右,按當時的市場價折算產值為4000元。”陳偉說。
村民們把土地流轉給辣椒基地,然后又返聘為該基地栽種辣椒苗,以及生長期的施肥、除草等管護,特別是進入成熟期后,每天采收辣椒的村民有五六十人。
“辣椒要在頭年的立冬后育苗并長成幼苗,在次年的2-3月份進行移栽。6月上旬陸續成熟采摘,采收期將一直持續到10月下旬,期間,一個月可采摘3次。”村民譚光華說。
2024年,重慶川天龍府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繼續在開花寺村發展辣椒產業,通過去年試驗種植,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并建起溫室育苗大棚,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培育的辣椒苗提供給村民,到時候實行保底價收購鮮椒進行加工。
“群眾有信心,產業有未來。村民們朝著共同致富的目標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以實際行動賦能鄉村振興。”付秀娟說。
新農人帶“活”養殖業
在開花寺村有一個頗具規模的養殖場,遠遠望去,只見一排紅色的磚房掩映于山林翠綠間,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只有當走近時,忽然傳出的一聲牛叫,才知此處是什么地方。
養殖場場主李紹碧介紹,養殖場占地面積大約有6畝,從創建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了,以前主要養豬、養羊,也養雞、養鴨,后來改為重點養殖肉牛。
“平時經常有村民向我討教養牛技術,無論當時多忙,都要抽出時間免費向他們傳授經驗技術。在我的示范帶動下,近幾年,村里養牛或養殖其他畜禽的村民多起來,我也被評為鎮上的新農人,并將養殖場注冊為山州養殖專業合作社。”李紹碧說。
隨著開花寺村飼養業的發展,每天需要消耗不少的玉米等糧食,小戶還可以自給自足,但是像李紹碧這樣的大戶,除了自己種植牧草外,只能向周邊村民購買玉米。
“一來村子距離場鎮較遠,去來一趟需要運輸成本,還耽誤大半天時間;二來李紹碧給出的價格跟場鎮差不多,我們自然愿意賣給她。”村民付朝珍說。
為了回饋鄉親們,李紹碧還將養殖場產生的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后,無償送給大家做農作物生長所需的肥料,既解決了環境污染,變廢為寶,又促進了種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環境治理“美”了庭院
開花寺村修建了一座觀景平臺,村民們給它取名叫云上花頂,站在平臺上,不僅可以看到村里的全貌,還可以將汀溪、寨上村盡收眼底,甚至遠眺長江對岸的高家鎮方斗山等地方。
“我們還在平臺的中央修建了一個日晷,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會投向晷面,隨著太陽的移動,影子也會慢慢移動,從而可以測定時間。”付秀娟說,同時在平臺的外圍種植了一些花卉,以美化周邊環境。
為了進一步提升人居環境,開花寺村還在所轄的鐵匠灣重點打造了三個院子,一號院子取名“月季花”院子,二號院子叫“薔薇”院子,三號院子名為“荷花”院子。
“‘荷花’院子主要是以孝善為主題,我們就請畫師在墻面上繪就了很多孝善文化圖案。同時,砌筑了很多花臺,花臺內栽種了多種花卉,有的院壩外安裝了護欄,保障老人和小孩出行安全。”付秀娟說。
記者在這三個重點打造的人居環境示范點看到,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凈整潔,還專門修建了一個雜物間,用于堆放柴草、不經常用的農具等東西。村民散養的雞、鴨等家禽,也都用竹片編制的竹籬笆圍在了院壩外的樹林下,排泄的糞便可收集起來做肥料。
記者 李達元
責任編輯:徐力超